急診轉到加護病房病人的特徵

急診轉到加護病房病人的特徵

      在病人因為緊急疾病在急診就診之後,病情可以得到初步的穩定,但是由於病況嚴重程度不同,以及可能突然惡化風險的高低,病人會被安排至不同的動向,其中包含了直接出院,入住一般病房或是轉入加護病房進行後續的治療。轉到加護病房病人,其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有突發危急病況的可能性相較於其他的病人高。

      急診醫療流程上,在病人就診之後,就會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評估,其中包含意識狀態、心跳、血壓、呼吸等生命徵象的評估,後續會有醫師的問診、身體檢查並安排抽血檢驗。抽血檢驗的項目,除了一般的血液生化檢查之外,也會評估病人是否處於不穩定的情況,例如休克或是缺氧等等狀態。針對這些不穩定狀況,在急診也會進行各項檢查,例如包含X光、電腦斷層或超音波等影像檢查,來評估是否有體內出血或是不正常的器官病變。這些評估都相當的重要,也是判斷是否會發生不預期狀態或是嚴重程度的重要資訊,而且判斷病人是否需要入住加護病房,也是從這些資料入手。

      病人轉入加護病房之後,會接受嚴密的監控以及許多的治療,這些監控及治療都使病人可以得到足夠的照護,並有復原的機會。然而是否所有嚴重的病患,都要轉到加護病房治療則是未定。有些病患,例如癌症末期的患者,其病況是相當嚴重,隨時瀕臨死亡,但是由於現今醫學上已無使其復原的方法以及可能性,因此病患及家屬可能會選擇緩和醫療的治療模式。在此緩和醫療的治療模式之下主要是讓病人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及辛苦,增加和親友相處的時間和機會,因此這類病患並不會安排進入加護病房做積極的治療。畢竟在加護病房的積極治療下,病人也會感覺到一些痛苦,包含注射打針、從口中放入的氣管內管、配合呼吸器的呼吸模式、以及避免落床不能起身的痛苦。所以評估這個病患是否有復原的機會,是否必須要接受重症加護治療,是一個急診醫療上重要的決定。

    在急診的病人中,心跳停止的病患可說是疾病程度相當嚴重的,然而突發的心跳停止,會造成腦部、心臟以及多重器官的損傷,損傷的程度則和心跳停止的時間,當時身體器官的狀況以及腦部缺氧的程度有關聯。如果病患的心跳停止時間已經太久,腦部已經缺氧壞死,再積極的加護病房治療,甚至是低溫治療溫控治療,也都沒有辦法讓病患可以恢復意識狀態的清醒。在此情況之下,過多的醫療及加護病房的各種介入,例如插管,都可能只是增加病患的痛苦,也延長家屬等候、焦急與內心的掙扎與不捨。但是另外一方面來說,如果評估心跳停止的病患經過了適當積極的加護病房治療,可以再恢復生命徵象,並重新回到社會過正常的生活,那這是一定要掌握的契機。但是在目前的醫學上,要在早期判斷病人是否能夠恢復到清醒,並不是一件直接而且容易的事情。畢竟病患從發病開始,生命徵象的變化,藥物的給予,以及腦部損傷在電腦斷層影像上的評估,都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資訊。針對這樣多樣化的資料,使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模式來進行預測,則是提供了一個有效而且相對準確快速的辦法。在急診醫療決策上,應用人工智慧是這幾年來的重點。因為在急診資料快速累積,並且快速變化的情況下,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常常需要同時考慮病患的各種檢查資訊,甚至過去病史等等。近年來也開始有一些機器學習的模式去協助第一線醫療人員做出快速正確的診斷,甚至是建議的處置,在急診醫學研究期刊上,也有越來越多相關文章的發表,顯示應用人工智慧在臨床診療及處置的決定上,確實有其應用的角色。

      急診就診後,必須要入住加護病房的病人種類相當的多,除了心跳停止之外,因為嚴重感染之後的敗血症,或是產生心臟功能損傷之急性心肌梗塞或是心肌炎之後造成的心臟衰竭,或是嚴重肺炎導致呼吸衰竭,必須插管及呼吸器來協助呼吸進行等等,這些都是常見內科嚴重疾病必須要入住加護病房的狀況。除了內科的疾病之外,外傷也是急診常見的狀況,可能由於頭部外傷的受損造成腦出血,必須要進到神經外科加護病房進行治療觀察,或是由於多重器官的受損受傷及出血必須轉入外傷加護病房,或是緊急開刀之後針對病情不穩定進到外科加護病房做術後的照顧,這些都是常見急診就診之後的入住加護病房的狀況。由於不同疾病起病情迥異,及影響恢復預後因子的差異,因此每一種急症處置的判斷模式都有其特色。對於急診醫師而言,面對這麼多種不同的疾病,必須有足夠的臨床訓練才能正確地辨別出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的病人。如何從病人過去以及現在的疾病診斷、生命徵象、檢驗檢查的結果作為入住加護病房判斷的依據,也是未來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重要發展方向!

  • 發佈日期 : 2021/12/01
  • 撰文者 : 黃建華醫師
  • 現任 : 臺大醫院 急診醫學部 主任
  • 專長 : 急診醫學、心臟內科、重症醫學